本文转自:乌兰察布日报
□本报记者 云娜
通 讯 员 王磊 高伟 张莉娜
近年来,察右中旗积极探索教育创新之路,通过构建“课堂提质-作业优化-课后增效-家校协同”四位一体的工作体系,成功实现了从“减负”到“提质”的教育生态转型,为落实“双减”政策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。
在察右中旗实验小学一年级的教室里,音乐老师敖登高娃巧妙地将察哈尔长调与现代音乐融合,教学生们唱《大地母亲》。学生们在歌声中不仅学会了歌曲,也深刻理解了生命起源与对大自然的敬畏。这种“生活即课堂”的教学模式,正是察右中旗推进“高效课堂”建设的生动缩影。
察右中旗实验小学一年级一班的学生杨锦琦说:“课后,老师会教我们唱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。在学习的过程中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,还能体会到文化的传承。”
在察右中旗第二中学的剪纸社团活动中,学生朱晓雅正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剪纸。她表示:“老师说,每一道剪痕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。现在我剪的各种现代化图案,说不定将来会成为我们这代人的‘老手艺’。原来传承不是照着样子剪,而是把我们的生活也融入其中,让非遗文化像剪刀一样,永远保持新的活力。”
为保障课后服务质量,察右中旗建立了“基础托管+特色课程+社团活动”的三级服务体系。在实现作业辅导全覆盖的基础上,重点打造“非遗传承”特色集群,形成了“一校一品一特色”的课后服务矩阵。
察右中旗教育体育局局长李飞表示:“全旗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了书法、绘画、剪纸等各类非遗社团活动,参与学生达950余人次。这种创新实践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,而且让传统文化在教育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,形成了‘非遗传承——文化体验’的良性循环。”
察右中旗通过将非遗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,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,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。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,为“双减”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,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[手机扫一扫]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